經(jīng)濟日報:管家式麥客很吃香
發(fā)布日期:2013-06-13 瀏覽次數(shù):5376
本報記者 喬金亮 6月6日上午,安徽農墾壽西湖農場,44歲的農機手胡啟龍開著滅茬還田機在已收割的麥田里穿梭。“低茬收割再加現(xiàn)在二次滅茬后,茬高不超過5厘米,這樣還田才高效。如今時興一條龍作業(yè),機手要懂農藝成為新型麥客,才能有市場。你去看看我搭檔馬文武就明白了。”
此時的馬文武正開著收割機幫三分場承包戶李繼平機收??粗β档鸟R文武,李繼平說,“他家的小麥還沒有收,就先幫我來收了。我這150畝小麥都是作種子的,要求比較高。老馬不僅懂農機會維修,還明白啥時防蟲啥時除草,我的麥子耕種收都靠他倆,自己很少操心。”
“今年夏收夏種與梅雨季節(jié)重疊,氣象預報明天起有大雨,我們今晚前能都收完。最忙的時候兩個機手一臺車,歇人不歇機,一直要到凌晨1點露水上來。”40歲的馬文武前一天從早9點忙到晚10點。農場黨委書記朱為榮介紹,農場有近6萬畝小麥,目前同時有100臺收割機開工,每天總作業(yè)1.5萬畝。
中午時分,馬文武臨時休息,跟記者聊起來。“我20多歲就接觸拖拉機了?,F(xiàn)在家里大型收割機、旋耕機、播種機等都有。但別以為我們麥客只會開農機,新型麥客可是農機農藝都得懂。”他告訴記者,“如今,小麥生產(chǎn)已經(jīng)全程機械化,是農機手種田,不懂農藝可不行。這片麥子半個月前就是我用16米寬的背負式噴霧器進行‘一噴三防’的。從播種、施肥到噴藥、收獲,每畝總作業(yè)費150元,李繼平幾乎不用再管了。”
耕作模式在變,機收市場在變,麥客也跟著變。與傳統(tǒng)兼職的麥客平時外出務工、夏收跨區(qū)作業(yè)相比,如今的新型麥客更加專業(yè)化,不僅要收獲小麥,還負責夏收前的機械播種、施肥、植保和之后的夏種、秋收、整地等一條龍作業(yè)。農業(yè)部農機推廣總站研究員徐振興說,這種管家式的代耕代種代收服務已成為一種趨勢,農機作業(yè)能手正成為新型職業(yè)農民的中堅力量。
下午6點,農場機收全部結束,預報的大雨也如期而至。“夏收后馬上是夏種。短期干旱時,要提前干播待雨;較長時間干旱,就應先造墑后播種。如有連續(xù)陰雨,就提前搶播,播后清溝瀝水。”收工后,馬文武在農機大院跟其他機手交流起來。“操作農機是機手的基本功,今后更重要的是學會農藝農技,農機化后種糧的主力是咱們。”(2013年6月11日經(jīng)濟日報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