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
發(fā)布日期:2019-10-31 瀏覽次數(shù):23218
“你是不是傻,那個地方那么偏僻,什么都沒有,為什么你非得去那里來實現(xiàn)你所謂的價值?家人朋友都不要了嗎?”
“國家現(xiàn)在需要我們,做為國家的一員,我有責任和義務來響應號召,貢獻自己的力量?!?/span>
就這樣,爺爺背起簡單的行囊,跋山涉水,懷抱著滿腔熱血,這片荒無人煙的蘆葦蕩開墾建設。這是第一代華陽河農場人的縮影。
來到這里后,爺爺從一個毛頭小子迅速轉變?yōu)槌练€(wěn)堅毅的青年,經歷了大量的修筑道路、建造房屋、添置生活設施等繁重的勞動,經常風餐露宿,忍饑挨餓。每天要在地里工作十幾個小時,遇上秋雨,只能拿起鐮刀在泥水里撲騰著割稻子。住著臨時搭建的茅草屋,冬季嚴寒,室內冷風嗖嗖,四處透風;到了夏季降水集中,蚊蟲成群,身上到處都是蚊蟲叮咬的痕跡。
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迅速讓一個原本只有滿腔熱血的青年成長起來。
現(xiàn)在的爺爺經常翻閱自己留下的黑白照片,向我們描述那時的故事。
“爺爺,這里那么苦,你不想家?為什么不回家呢?”
聽到我們這樣的問話,爺爺總是走門外,望著這片金色的土地,摸摸我們的頭“等你們長大了就明白了。”
第二代
“你就不能跟大家一樣嗎,現(xiàn)在都是旱地,你為什么要去那么遠的地方學什么水田種植,農場有農機可以用,為什么非要自己買自己學?。 ?/span>
“現(xiàn)在科技發(fā)展的這么快,人工遲早會被農機替代,這是一個機會啊,別的地方都開始發(fā)展水田,農場也要開始改革了,不然會跟不上科技發(fā)展的”
80年代中后期,父輩們同樣背起行囊,從種植技術到農機駕駛維修技術,天南地北的跑。去學習他們心中可以讓農場發(fā)展的更好的知識。從棉花到水稻,從單一種植業(yè)到稻蝦綜合種養(yǎng),他們團結一致,不斷摸索和創(chuàng)新,不斷對農場進行調整改革,讓農場隨著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在第一代農場的基礎上打造出屬于第二代華農人的輝煌。
“爸爸,等我長大了,我也要像你一樣,開這么大的車?!?/span>
“孩子,等你長大了,就有更大更先進的了,到時候,爸爸老了,農場的發(fā)展就靠你們了?!?/span>
第三代
“聽說沒有,老陸家的孩子大學畢業(yè)回農場上班了?!?/span>
“老陸家是不是傻啊,城里面多好啊,生活便利,交通發(fā)達,回來這個偏僻,生活枯燥無味的地方干什么?我肯定,就他們這樣的年輕人,在家里呆不了多久就受不了了?!?/span>
從決定回到家鄉(xiāng)工作,就一直聽到這樣的話,只能一笑而過。
面對一群叔叔阿姨輩的職工的工作,工作難度大,總是聽到“你一個小孩子你懂什么,說了下個月給就下個月?!边@種類似輕慢的話。工作未完成的壓力和職工群眾抵觸的壓力,壓在了肩膀上,讓自己開始質疑起回家鄉(xiāng)工作的初衷。但問題總需要實踐才能解決,不斷咨詢老管理人員,不厭其煩的宣傳農場的好政策,田間地頭的為群眾搞好服務,挨家挨戶的關心生活,了解群眾困難,力所能及的解決困難,終于得到了職工群眾的認可,圓滿完成了工作。
現(xiàn)在的我終于明白的爺爺和父親的話,明白了他們是如何在一片質疑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扛起了這片土地的責任和擔當?,F(xiàn)在這份責任和擔當傳遞到了我的手上,我想,我也可以自豪的說出我沒有忘記離開家鄉(xiāng)去求學時最初的夢想,也正在為現(xiàn)在該擔負的使命不斷奮斗。我會接過這支發(fā)展的火炬,用自己的力量在這片美麗祥和的熱土上描繪出屬于我們第三代華農人輝煌的未來畫卷。(華陽河農場公司 金會)